改寫世界歷史的澳葡商船
近月,筆者到新加坡參觀當地為紀念開埠二百周年而舉辦的專題展覽,令人眼界大開,也能感受到當局希望藉此加強對獅城七百多年悠久歷史的論述,而並非把眼光僅僅放在英國殖民時代的用心。
正是因為新加坡在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優越,注定她從一開始便成為聯繫各地的交通樞紐。隨着前人把海上絲綢之路愈益廣闢,獅城和濠鏡也通過海洋緣牽一線。
新加坡至少有三處地方與澳門有很深的淵源:東面的樟宜角、曾為天主教澳門教區管轄過的小坡二馬路聖若瑟堂,以及閩籍商人近年在中峇魯俗稱“紅厝”的早年公共房屋開設的酒店。但論最能改寫世界歷史,而澳門又牽涉其中的地方,肯定非樟宜角莫屬。
樟宜角位於柔佛河口以西,今天的樟宜機場附近,地理位置險要,是十六世紀馬六甲與澳門海上貿易航線的必經之路。自從荷蘭人在一五九六年抵達東南亞一帶從事香料貿易以來,便一直有意北上與中國通商,與當時幾乎壟斷東西方貿易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產生矛盾,因此是無可避免的。
一六〇一年,荷蘭船隊硬闖澳門,當地葡人處死了十七名荷蘭船員。作為報復葡人行徑的一環,荷蘭人在一六〇三年於樟宜角對出海面劫掠正從澳門開往馬六甲的葡萄牙商船“聖加大肋納號”(Santa Catarina),繳獲大批利潤甚豐的中日商品。話說在此之前,荷人對葡人貿易獲利甚豐已略有所聞,也曾著書立說,雖言之鑿鑿卻苦無實據,如今有實物佐證,大大加強他們對抗葡人壟斷的決心。葡人也相應加強保護柔佛河口一帶航線,導致葡荷之爭的戰線從原來的中國和日本海域,向南伸延至當時的柔佛蘇丹王朝。
荷蘭人劫掠澳葡商船“聖加大肋納號”一役,對世界歷史往後的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首先,導致柔佛蘇丹王朝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結盟與葡人對抗,最終成功在一六四一年從葡人手中奪取馬六甲。如此一來,來往澳門與歐洲的航線受阻,進一步削弱澳門當時因已失去對日貿易而開始動搖的貿易樞紐地位。
更重要的一點,由於當時荷蘭人攻擊“聖加大肋納號”的正當性備受質疑,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是委託法學家格勞秀斯(Hugo Grotius)試圖為行動辯護。格勞秀斯卻把任務超額完成,以自然法和正義戰爭的原理系統闡述這個問題,在一六二五年發表一套三卷的《戰爭與和平法》,成為現代國際法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
陳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