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1月07日
第B12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油脂椅子

圖片來源:《概念藝術》,東尼 · 葛伐利 出版社:PHAIDON,2003 巴黎。

油脂椅子

約瑟夫·博伊于斯(Joseph Beuys,1921-1986),是德國著名的前衛藝術家,他的作品種類多樣,包括素描、雕塑、偶發藝術、行為藝術、錄像和裝置,以及不少的理論研究,合起來一整套具有政治意味的前衛藝術研究系統,其創作概念多來自於他的童年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他在二戰中自願參加德國空軍,被分派到歐洲展場,經歷了戰爭的殘酷,多次受傷以致行動不便,有一次他所駕駛的飛機在克里米亞半島墜毀,後被韃靼人所救,他們用毛氊和動物油脂包裹住他的身體為他保暖,救了他的命。

戰後博伊于斯工作生活在西德的美國佔領區,跟當地藝術家學習雕塑及繪畫,萎靡不振的德國社會使他感覺到“時代精神”生病了,於是萌生了做一些可以改變社會的藝術創作的念頭,《油脂椅子》(fat chair,1963)就是他這個時期的作品。他的創作以觀念為主,對人和自然生命的思考成爲他關注的一個重要的主題,毛氊和油脂作爲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兩件物品於其作品中反複出現,屬於具有自傳性質的象徵符號,是生命與救贖、傷痛與治愈的標誌,因此他的作品充滿隱喻 。

《油脂椅子》是在一把普通的木椅子上放上厚厚的動物油脂,上面插了一枝溫度計,動物油脂是一大團可隨溫度變化而改變型態的物質,跟椅子穩定和對稱呆板的形象成對比,在視覺上形成非常突兀的組合,似乎硬生生地把兩種毫不相關的東西放在一起,引起觀衆的好奇心,在東西方文化中,黃油都帶有深厚的宗教意義,於是給這件作品賦予神秘的色彩,又由於藝術家本身的傳奇經歷,對於博伊于斯來説,油脂具有治療的特點是非常突出的,黃油具有可作食用的功能,給人溫暖的感覺,也象徵着能量,椅子則暗示人的軀體,甚至是社會秩序的化身,博伊于斯試圖通過這件作品探索如何“治療”病態的社會,黃油作爲一種食物,可供給人營養,又可進行治療,以致進一步提出能量的轉換與傳遞的問題,藝術在他那裏從“信仰”轉變為“力量”,想通過掌握“社會雕塑”的方法,以一種藝術的方式來掌握操控社會的力量,從而傳遞一種精神上的教化,寄託着人們免受疾病、饑餓及戰爭摧殘的希望。

河 山

2020-01-07 河 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0904.html 1 油脂椅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