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令鄭屋牆體不“受傷”?
長期以來,“世遺”鄭家大屋外夯土牆與多幢鄰廈間形成“瓶頸”,令夯土牆多次被途經的較大型車輛“刮損”。昨再現損痕,經過當局深入調查,發覺只是已修復部分因未乾透而剝落,令牆邊留下深坑。但不管成因如何,牆體受損可一不可再,看來當局要保護好這幅牆體,仍需努力。
禁制大車駛進
近年,即使當局已在相關路段加設減速路脊及反光標記等裝置,多番呼籲駕駛者要提高警覺,措施做足,但始終未能保證該幅大面積夯土牆不被刮損留痕。說到底,路口狹窄是先天不足,要避免再次發生這種破壞世遺的意外,當局好應再想想辦法,收集更多意見,優化不足。
短期而言,當局不妨採納坊間意見,在車輛轉入高樓街即慈幼中學路口顯眼位置,增設相應指示牌,規定除一般巴士及特許車輛外,其餘包括有一定高度、闊度和重量的車輛,禁止駛進媽閣街至“萬里長城”。並向運輸公司、工程公司等加強宣講,提醒司機們多留意有關資訊,以免誤闖,減少碰牆事故。
擴闊路段解困
縱觀全球各地的世遺城市,限制車輛進入某特定區域,只允許旅客徒步前往,十分常見。這能減少對世遺景點所造成的“傷害”,也可讓旅客漫步其中,感受城市休閒氣息,直接帶旺商圈,一舉多得。
長遠看,在絕不可破壞夯土牆的大前提下,跨部門應加強溝通與合作,待該路段相關大廈需要重建時,適切採取土地置換或補償等方式,爭取加闊相應路段,始能打破困局。
本報記者 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