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館增線上課程受師生歡迎
受疫情影響,不單學校“停課不停學”,澳門科學館亦按防疫指引休館;但為了令學生的學習不會因疫情而停步,科學館自製了一系列與科學有關的線上課程,透過有趣互動的方式令學生享受其中,不少課程反應熱烈,大受親子和師生歡迎,推廣科普的成效十分顯著。
全方位科普教育
在澳門科學館休館期間,館方於線上教育資源平台推出多個系列的活動及課程,並劃分了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以及按難易度劃分課程及活動對象。其中包括“從光合作用到人工合成澱粉系列”、“澳門昆蟲在城市生態中的角色”,通過一系列不同主題的影片,讓觀眾透過網絡探索不同的科學領域,增加課外的知識。同時,館方將平時線下與圖書館的合作講座“科學X閱讀 · 科普下午茶”搬至線上平台,由科學館的員工淺談有關科學圖書中的原理,並通過互動討論,讓觀眾可以更直觀了解特定主題的科學原理。
為了顧及年紀較小的學生,澳門科學館亦推出“趣味學習體驗——睇動畫學生物”,學生及家長可以登錄教學平台,透過觀看動畫及內容講解延伸,從造物主角度,了解生物構造與其環境的關係。影片互動性極強,同學們登錄後可成為某個虛擬角色,還可以視像對話,嘗試另一種課堂生活的體驗和社交。
勞逸結合,除了科普知識的線上活動外,澳門科學館亦不忘莘莘學子的正課課程,館方將昔日“打電話問功課”的一套,以全新的線上服務方式為學生排解疑難,學生只需將不懂的理科題目,以截圖方式私訊至科學館的社交平台專頁,將可獲得詳盡的解答,成為學生們的強力後盾。
推教學協作服務
“補習”尚不足以滿足求知的科學精神,澳門科學館又主動推出一系列有關科普的免費課程“線上教學協作服務”,由科學館教育部的同事擔當老師,通過視訊為學生們遠程授課。相關線上課程已在十月十八至廿二日舉行,每天有三個不同主題的課題,主要針對高小至初中的學生。
科學館教育部技術員黃詠欣表示,得知館方推出“線上教學協作服務”後十分緊張,雖然自己和同事們有理科底子,但需要於短時間內準備十五個不同主題的課程,光是搜集資料、準備教材及演示文稿,都具有一定挑戰性。由於自己所負責的課程是針對中學生的程度,因此課程的知識性需要更高強,同時要有鋪排地將所有資料教給學生,並要結合趣味、互動,同時亦要加入科技的內容,需要有萬全的準備。
所幸相關線上課程成效良好,亦獲得許多學生及理科老師收看,成效理想。澳門科學館近年致力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推廣科普,培育本澳科技人才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