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構建文化大灣區
香港近年在文化建設方面也取得喜人的進展。佔地四十公頃的西九文化區現已逐步投入運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望於二○二二年對外開放,國家近期也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中一個戰略定位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憑藉以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為代表的深厚人文歷史底蘊,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並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腹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旅遊,積極建設成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
誠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意味着我們要建設一個嶄新的區域共同體,而這一個共同體,必然有共同的思想紐帶,是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從粵語到粵謳,從粵劇、粵曲到廣東音樂,從粵繡、廣彩到廣雕,從飲食文化、建築風格到陶瓷工藝,以廣府文化為主幹的嶺南文化,在在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其內容之豐富,其層次之縱深,讓世人歎為觀止,也成為粵港澳三地構建文化共同體的共同基礎、共同語言和共同標記,以實現灣區民心相通,使灣區建設順利推進。
正是大灣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完全可以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貢獻更大的力量。我們應該一方面大力弘揚嶺南文化的開放性精神和開創性傳統,另一方面,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和港澳地區長期與西方交往、交流、交匯的實踐經驗,通過深度的文史研究,鞏固灣區文化共同體的根基,並推動中華文化扎實、有效地走向世界,從而形成彼此認知和信任的基礎,逐漸形成和不斷擴大文化的話語權和灣區對外的軟實力。而澳門很願意也可以為此作出最大努力,特別是為中華文化走向葡語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下)
(編者按:本文為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的發言。)
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