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11月13日
第C09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筆雯集)齼脷考

齼脷考

冬天的到臨,人們習慣上要進補。補者補養也。概而言之是貪食。陶淵明五言詩《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穫早稻》云:“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這是說:人生依歸有常道,衣食本來是首端。誰能衣食都不謀,卻能求得身自安?話分兩頭,韓非子《五蠹》說:“糟糠不飽者不務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綉。”能思及秋冬進補者,未必大富大貴,起碼是生活較豐裕的人。

偶經大牌檔,大煲小煲,炭火紅爐,正是“鍋中滾兩滾,神仙企唔穩”。人,畢竟是人,有別於神仙。以祭品敬奉神祇,無論是豐抑或儉,不拘於貴還是賤,是新鮮、是隔夜;是酸甜、是苦辣,從來未聽過神祇會抗議,必定照單全收。所謂“蔫豬頭有鼆鼻菩薩”,而人就挑剔多矣。孔子說:“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由此產生刺激嗅覺、味覺,或好或壞,或香或臭的詞語。若干詞語出自方言,或因時代久遠,音之轉訛而字已佚,特別是廣東方言中的味覺、嗅覺詞語,轉化為其他形容詞。

有一款小型汽車,只能容納兩人,遊走於馬路中,與一般車輛相比,有如大象與小貓。不過價錢並不便宜,用粵方言俚語說是“乸利”。“乸利”只是借音,實即“齼脷”,齼,又作、。指食物致牙齒酸軟、淒楚。《格物粗談》:“食梅齒齼,嚼胡桃肉解。”脷,粵人指舌頭,而“齼脷”即刺激舌頭而產生痛楚的感覺。《集韻》:“,創所切,音楚。”《詩 · 周南 · 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把“楚”與“馬”列入同一韻部,齼,讀作北語之臘古音。是故粵音一變而為“乸”音。

齼脷,固是刺激味蕾,而物價超高,傷及荷包,同樣肉痛。

冬春軒

2021-11-13 冬春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5893.html 1 (筆雯集)齼脷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