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2月12日
第A11版:經濟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門電影業歷史現狀與發展機遇

澳門電影業歷史現狀與發展機遇

因應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電影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澳門電影業基礎薄弱,目前尚處起步階段。數字媒介時代已來臨,數位技術令整個媒介生態發生巨大改變,電影製作方式和傳播方式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電影產業鏈重構的過程中,存在大量機遇。借助數字媒介時代的發展趨勢,電影業或可成為推動澳門經濟“破局”的關鍵一招。

一、澳門電影業歷史:一九○○至一九九九年

一部電影的問世,可簡單分為製片、發行和放映三大主要環節。葡萄牙殖民統治時期的澳門政府,並不重視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產業發展,加之澳門地域狹小、人口有限,致使澳門電影製作業乏善可陳。直到一九八九年,澳門才出現第一家真正有電影產出的電影製作公司——蔡氏兄弟(澳門)影視公司。

放映業逾百年歷史

總體看,澳門本土電影的製作基礎很薄弱,出品數量非常有限,屈指可數,且多依賴外援,缺乏專業人員和專業團隊。二○一七年以前,澳門本地高等院校缺乏有效的影視人才培養體系,令有意學習電影的學子只能到外地求學,進一步導致影視人才匱乏。

澳門電影發行業很長一段時間內高度依賴香港。但澳門作為開埠最早的港口城市,其電影放映業歷史悠久。

澳門電影放映業歷史大致經歷萌芽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發展期(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黃金期(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和衰落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一九一○年一月,澳門首家完全以電影放映為初衷的新興戲院——域多利戲院誕生。此前,澳門已有“戲院”,戲劇、雜耍是戲院上演的主要內容。一九二一年新的域多利戲院在新馬路中段落成,成為澳門首家固定電影院。此後,澳門陸續興建起一批擁有電影播放設備和片源的戲院,電影和戲劇音樂等表演在這些戲院交替上演。

率先引入有聲電影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早期,有聲電影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普及,澳門是最早引入有聲設備的地區之一。一九三一年三月底,域多利戲院大規模改進設備,成為澳門第一家放映有聲電影的戲院。二戰爆發後,各地難民湧入澳門,令澳門娛樂業驟然興旺,戲院在澳門半島遍地開花,數量保持在10家左右。至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澳門電影放映業進入黃金時期,新戲院落成不斷,至一九六五年氹仔海寶戲院開業,澳門已有12家電影院,12,196個座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電視的普及,令人們娛樂方式發生改變,加之澳門房地產市場火熱,令土地資源不足的澳門,開始拆影院建房產,放映業進入低潮期。九十年代錄影帶的普及以及卡拉OK、電子遊戲機等娛樂方式的興起,電影放映業的頹勢已無法逆轉,至回歸前,只剩下大會堂、永樂和回力UA三家戲院在勉力維持。

澳製作允內地發行

二、澳門電影業現狀:二○○○年至今

澳門回歸後,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背景下,加之本地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迫切需要,澳門政府和社會日益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電影業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二○○九年,澳門電影電視傳媒協會成立,並舉辦第一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暨國際電影、電視、動漫產品展銷會;二○一三年,澳門政府設立澳門文化產業基金;二○一四年,澳門特區政府出台扶持、補貼電影拍攝的措施即長片計劃;二○一六年,第一屆由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和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共同舉辦的“澳門國際影展”開幕,該活動至今已舉辦五屆。

同時,中央政府也成為澳門發展文化產業的堅實後盾。早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把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化發展”作為發展目標。二○○三年,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簽訂《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 ,其中明確規定澳門製作的影片可在內地發行,為澳門電影產業打開廣闊的內地市場大門。

人才培育長足進展

二○一九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人文灣區”的設想,並明確提出深化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推動粵港澳影視合作、推進大灣區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等措施。同年,國家電影局出台支持港澳電影業發展的五項措施。

此外,澳門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有長足進展。二○一五年,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成立電影學院,該學院是澳門高等教育機構中首個電影藝術研究及教學機構;二○一七年,該學院開始招收電影製作和電影管理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二○二○年,開始招收電影製作、數字媒體藝術本科生以及數字媒體藝術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學生有的已走上導演、製片、劇本寫作之路。

二○○○年至今,以澳門人為主要創作人員、以澳門為敘事背景、在澳門拍攝的澳門電影不斷出現。這些影片關注本土發展變遷,思考跨文化中的身份認同與文化傳承等問題。如陳雅莉導演的《沙漏愛情》和《那一年,我17》;徐欣羡導演的《骨妹》等。隨着澳門電影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越來越多學電影的澳門年輕人從海內外學成歸來,可以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澳門電影問世。當然,只因澳門電影業尚處在起步階段,有比較鮮明的“地域”意識。面向未來,澳門電影應該是跨地域、跨文化的。(上)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教授院長 張志慶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張正午

2022-02-12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教授院長 張志慶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張正午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73987.html 1 澳門電影業歷史現狀與發展機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