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石敢當
消息說:正月初七有一項活動:“石敢當爺爺寶誕”。“石敢當”三個字筆劃也算多,但小孩子還沒有開冬學之前便已略知一二,因為很多街頭巷尾的地方都豎有一枚不是碑,不是柱,大概有兩尺長的方形花崗石,上面刻有“泰山石敢當”五個字。人們,特別是婦孺經過它的面前,都會駐足幾秒鐘,合十而拜。當然我也拜過,但只是遵囑循例而已,不知為甚麼要拜,聽母親說,這是神靈,會保祐平安,讀書識字多。是否如此?起碼就在那時已認識了“石敢當”三個字。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七有〈石敢當〉篇:“今人家正門適當巷陌橋道之冲,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厭禳之。按西漢史游《急就章》云:‘石敢當’。顏師古注曰:‘衛有石碏、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以命族。敢當,所向無敵也。’據所說,則世之用此,亦欲以為保障之意。”由此可見石敢當應是一位敢當,所向無敵的將軍。當今疫情嚴峻,善良的坊衆信徒除了信賴這位“石將軍”之外,還可信甚麼?至低限度這樣可以作為精神上的慰藉。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有〈李肅毅侯挽詩四首〉,其二云:“連珠巨礮後門鎗,天假勳臣事業昌。南國旌旗三捷報,北門管鑰九邊防。平生自詡楊無敵,諸將猶誇石敢當。何意馬關盟會日,眼頭鉛水淚千行!”
詩中說的“馬關盟會日”,指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清廷和日本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四月十七日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所簽訂,共十一款。主要條款為:一、承認朝鮮為自主國;二、割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給日本;三、贈償兵費二萬萬両;四、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長沙等處為商埠。在這樣的“捷報頻傳”中,有自詡“楊無敵”,“諸將猶誇石敢當”!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