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經濟改變電競生態
自從二〇二二年電競寒冬以來,全球電競行業都迎來一頓瘦身縮班的操作,連位於頂層的遊戲發行商都要大幅裁員,作為整個生態當中最受熱錢影響的電競戰隊,環境自然更加惡劣,也是近年假賽事件更加常見的主因。不過情況開始有好轉,今期我們來看看網紅經濟如何幫助電競戰隊走出困局。
戰隊在整個電競生態中之所以是最難經營的,關鍵問題就是盈利模式不穩定。和傳統體育不同,電競戰隊的轉播權或門票收入,基本上都完全被直播平台及遊戲發行商壟斷,真正可以獨佔的收入只有依靠粉絲的課金支持,而流量如何變現多年來一直是困擾所有投資人的難題。不過網紅正好是最擅長解決這個難題的人,可以在直播的紅海市場中生存下來成為網紅的人,早已經掌握流量變現的密碼,幾乎所有題材都可以被他們變成內容創作(Content Creation)的元素收割粉絲的課金。
早前筆者介紹過在電競寒冬期間首次走入電競界的北美網紅“Disguised Toast”,在《英雄聯盟》次級戰隊取得成功後,再向《特戰英豪》發展。而今次更擴展至東南亞,簽下新加坡戰隊“Bleed Esports”後以“Disguised”的名義,在地區聯賽開始成功晉級至全球錦標賽,而整個晉級過程都被他變成了一部有血有淚的成長紀錄片,為自己以及戰隊收穫了不少粉絲及課金。雖然在扣除戰隊開支後仍舊是虧蝕狀態,但起碼比起其他傳統戰隊的處境來得好。
另一位北美網紅Ludwig,也同樣在疫情期間開始關注電競界,由資助他自己最喜歡的遊戲——《任天堂明星大亂鬥》(Super Smash Bros)其中一位失去贊助商支持的選手開始,到出資加入電競俱樂部成為合夥人,在多個電競項目都有他的身影。在傳統電競豪門都相繼因失去贊助商而走下坡的時候,這類網紅戰隊慢慢成為了業界的中流砥柱。這個現象不止北美,在台港澳以及東南亞都開始愈來愈常見。台灣知名網紅“亞洲統神”二三年開始在《英雄聯盟》台港澳區(PCS)成立戰隊,甚至親身上陣對戰職業選手,即使戰隊成績一般但人氣冠絕整個PCS賽區。
可能有人會質疑這種模式歸根究底和早年的“富二代玩具”或“搭雞棚”的商業手段差不多,都希望一番炒作燒錢換流量後上市賣盤,但這類網紅戰隊和前者有根本性的差異。首先他們有真正由底層開始把流量變現的手段,而且是親自變現而不需要靠其他第三方渠道。另外他們在戰隊取得流量後,不需要離場轉賣給下一位接火棒的傻瓜,而可以當做個人品牌繼續經營,這種模式其實對業界來說是一個走向成熟的訊號,電競行業很可能終於找到最後一塊拼圖。
撒力斯、龍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