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打詐路在何方?
台灣地區詐騙問題近日再度引發廣泛關注。台內務部門“打詐儀錶板”最新統計顯示,二月九日至十五日,全台民眾總計被詐騙十五點六億元(新台幣,下同),相較前一周十一點九億餘元,增加逾三點六億元,詐損之巨,觸目驚心。
從詐騙手段來看,“假投資詐騙”穩居榜首。詐騙者往往先搭建虛假投資聊天群,製造熱鬧投資氛圍,營造“投資成功”假象,吸引受害者入局。誘導其下載虛假投資APP,索取網銀賬號密碼,再以小額獲利為誘餌,讓受害者不斷追加投資,直至大額投入後,詐騙者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手法之所以屢屢得手,在於精準抓住了民眾渴望財富增值的心理,利用看似美好的投資前景,蒙蔽了大眾的雙眼。
詐騙之害,不僅讓民眾財產受損,更嚴重破壞社會信任。當詐騙成為常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變得脆弱不堪,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也受到極大威脅。而且,詐騙產業化的趨勢愈發明顯,許多年輕人受高薪誘惑加入詐騙集團,甚至部分專業人士也淪為幫兇,暴露了台灣社會道德失範、經濟壓力加重等深層問題。
詐騙猖獗,台當局難辭其咎。台內務部門官員雖建言,希望全民識詐成為全民運動,可台當局整體上卻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相關部門打詐工作依舊“多頭馬車”,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合力。面對如此嚴峻形勢,賴清德雖口稱“打詐視同作戰”,實際行動卻毫無魄力,數發部門與法務部門也未能提出有效對策,整個打詐體系如同虛設。
魯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