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560億不良貸款
金管局:流動性充裕 銀行體系穩健
澳門金融管理局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十二月底,銀行不良貸款比率升至5.5%,涉及金額逾560億元(澳門元,下同)。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劉杏娟表示,雖然近年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出現變化,但資本充足率、流動性仍高於法定監管要求,重申銀行體系穩健。至於內房的不良貸款,本澳銀行已做好充足撥備抵禦風險,不影響存款人利益及金融穩定。
本報記者 黃思僑 報道
企業居民借貸意願低
劉杏娟表示,近年不良貸款的變化,有外部及內部因素共同影響。內部方面,首先是三年疫情期間,澳門服務出口大降,經濟影響的滯後效應開始浮現。其次是高息環境下,中小企、居民借貸意願相對低。銀行去年貸款金額約1萬億元,按年下跌約7%,總貸款額下降,也影響不良貸款比率。外部方面,周邊經濟表現疲弱,包括香港樓市下滑、內房風險外溢,均影響本澳銀行資產質素。
不良貸款當中,居民部分約佔4成,非居民約佔6成。前者主要是居民以住宅或商業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有足夠的抵押品支持。居民置業的住宅按揭貸款部分,不良貸款率不高,風險較低。非居民不良貸款中有約一半來自內房項目;其他是非本地企業的投資項目,同樣有抵押品支持,風險相對可控。
做好撥備抵內房風險
雖然不良貸款有變,但其他監管指標仍健康。如資本充足率達15.5%,較《巴塞爾協定》及澳門法例要求的8%為高;一個月、三個月的流動性比率均逾60%,遠高於監管要求。她重申流動性充裕,銀行體系穩健。
至於信用風險問題,當局一直與銀行跟進,要求銀行做好充足撥備。如有需要可要求增加資本,透過不同監管措施解決相關問題。
銀行根據內房貸款情況做好撥備,即以今年盈利或過去盈餘消化損失、抵禦信用風險。她強調不影響存款人利益,不影響金融穩定。
銀行去年營運利潤約40億元,按年跌約2成,主因是銀行淨利息收入下降、息差收窄所致。因過去三年美聯儲局多次加息,本澳銀行的最優惠利率沒有完全跟隨美國加息步伐,即銀行“讓利”,自行消化利息上升所增加的資金成本,沒有把增加的資金成本轉嫁借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