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財政“量入為出” 滿足民生福利需求
回歸廿五年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已經建成“多點支撐,多重覆蓋”的社會安全網,從社會保障、社會援助和社會福利三個層面,為澳門居民提供較為優厚的民生福利體系。與此同時,民生福利支出成為澳門特區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的最大組成部分,對澳門特區政府公共財政支出形成一定的負擔。新一屆特區政府需要對民生福利需求進行嚴謹科學的審視,在確保公共財政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滿足廣大澳門居民的民生福利需求。
回歸以來的福利大飛躍
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特區政府經濟快速增長,GDP平均年增長率超過百分之八,人均GDP更是達到世界富裕經濟體前列。澳門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十分注重與居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不斷改善民生,呈現出澳門社會福利的大飛躍。首先,澳門推出具澳門特色的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全民社保,為澳門居民提供基礎和補充的養老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澳門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中,無論是第一層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是第二層的非強制性公積金制度,都體現澳門特區政府主動和優先的責任擔當。其次,在社會援助中,澳門特區政府對貧困人群實行以最低維生指數為標準的一般經濟援助,並輔以殘疾補助、學習活動補助、護理補助等特別補助,同時還提供殘疾津貼、敬老金等針對特定人群的經濟和服務援助;最後,特區政府實現現金分享計劃、醫療補貼計劃、持續進修發展計劃以及住宅電費補貼等普惠計劃,極大提升澳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民生福利支出成為最大財政支出
回歸廿五年以來,澳門民生福利金額不斷加碼,養老金和殘疾金由回歸之初的每月一千一百五十澳門元調升為當前的每月三千七百四十澳門元,敬老金由二○○五年的一千二百澳門元調升到當前的九千澳門元,澳門永久居民的現金分享金額由二○○八年的五千澳門元調升到當前的一萬澳門元。各項民生福利金額的調升,使得民生福利支出佔公共財政的支出比例越來越大。二○二四年的財政年度預算開支就達到二百四十六億澳門元,稅費豁免超過四十億澳門元,合共約二百八十七億澳門元,佔一般綜合預算的百分之二十七點二。數據還顯示,在總體民生支出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房屋、社會及社區服務等項目預算佔總預算開支的比例,由二○一九年的百分之三十九點二上升至二○二四年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八。
公共財政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避免掉入西方“福利陷阱”。
從國際視野看,西方國家在“二戰”之後全面建立的福利模式,通過強化國家在社會分配的職能,形成彌補社會貧富差距的機制,在化解社會矛盾上發揮很大的作用。然而,隨着歷史的發展,面對公民在福利需求的不斷增長,福利國家暴露出財政收入有限性和公民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引發福利國家的危機。
在當前內外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澳門公共財政收入預期並不樂觀。為避免澳門掉入福利國家的陷阱,澳門特區政府需要科學釐定民生福利調升的條件和機制,避免公共財政入不敷出的局面,符合基本法“量入為出”的原則要求。為此,特區政府要嚴謹謀劃社會福利的動態調整,形成福利支出與GDP、財政收入、人口結構的平衡;另一方面,特區政府要向社會宣導福利多元主義的理念,強調福利的提供不能僅僅單純依靠政府或市場,而是由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共同形成多元的福利組合,從而實現民生福利的責任共擔。
思路智庫常務副理事長 鄞益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