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篩查構築健康澳門
衛生局昨起推出子宮頸癌篩查提示計劃,提醒參與計劃者定期篩查和提供預約服務。據當局統計,本澳去年共有一萬八千多人參與該項計劃。過去十年間,首次接受篩查的中位年齡為四十四歲,較預期晚,顯見中青年女性忽視篩檢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本澳及鄰近地區,子宮頸癌為女性常見癌症,科學證據也證實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能起預防之效。近年衛生局推出包括子宮頸癌、大腸癌、肺癌和乳癌等篩查,就是秉持“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宗旨,並高度參考國際社會對癌症篩查最新的科學建議。因應本澳實況,藉發揮社區醫療衛生系統,與非牟利醫療機構合作,向特定人群開展癌症篩查,冀發揮關鍵作用,早發現早治療,提高治癒率。
病向淺中醫,道理顯淺易懂。但很多職業女性工作多,壓力大,總會找到不求診的理由。久而久之,延誤病情,甚至錯過診治的黃金期。當局分析,本澳不少中年女性較遲參與篩查計劃,情況不容忽視。
現階段,消滅子宮頸癌主要通過“三部曲”,一是盡早接種HPV疫苗,包括為十五歲前少女免費接種;性生活方面加強預防措施。二是定期篩查(即宮頸抹片檢查),是防控重要環節。三是對宮頸細胞癌前病變患者提供適當治療,及時干預早期病變,能防止病情惡化。
昨日是“三 · 八”國際婦女節,社會大眾歌頌女性成就、撐起“半邊天”,應多關注女性的身心健康,因為健康才是姊妹們的“最佳戰友”。衛生當局不妨藉聯合各區非牟利醫療機構推出子宮頸癌篩查提示計劃的契機,動員家庭力量,多關心女性家人,提醒參與定期篩查,保障健康。
多方合力向接受篩查對象加強宣講,在社區間持續擴大影響力,讓適齡者知悉定期篩查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婦女接受篩查的意慾,避免諱疾忌醫。有序提升居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達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提高防治疾病成效,配合政府推動落實《健康澳門藍圖》夯實基礎。
夏 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