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5年09月03日
第A19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香江大義與鏡海豪情

香江大義與鏡海豪情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現代史上最艱苦卓絕的偉大抗爭,在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戰爭中,港澳同胞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下,以赤子之心和實際行動,展現了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港澳戰線對於抗戰勝利的重要作用,不僅體現在物質支援、人員參與上,更融匯於文化堅守、輿論聲援和國際聯絡等多個層面,是全民族抗戰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積極行動,愛國救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當時香港與澳門分別處於英國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之下,暫未遭受日軍直接佔領,因而成為抗日戰爭前期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帶和國際聯絡視窗。港澳愛國人士紛紛憑藉這一特殊地位,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香港因其國際港口地位,成為抗戰物資轉運和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頻繁籌措醫療器械、資金和物資,重點支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香港的報紙如《華商報》、《大公報》等,堅持報道抗戰實況,揭露日軍罪行,起到了鼓舞民心士氣的重要作用。

在澳門,儘管葡萄牙政府宣佈“中立”,但當地華人社會抗日情緒高漲。澳門中華總商會、鏡湖醫院慈善會等社團率先發起募捐,籌集資金和藥品送往內地。一九三八年十月,在中國共產黨組織下,由澳門《朝陽日報》和《大眾報》發起,以澳門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為主的澳門四界救災會成立,多次舉辦義演、義賣、募捐,通過多種形式宣揚抗戰救亡,廣泛動員愛國青年回內地服務抗戰。

籌措物資,經濟支援。

港澳同胞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經濟支援規模巨大、形式多樣。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一年,香港成為內地獲取外匯和抗戰物資的主要通道。香港同胞通過“中國紅十字會”、“香港華人募捐委員會”等組織,持續向內地捐款捐物。

澳門雖地域狹小,但竭盡全力支持抗戰。華人商會等多次組織“一元救國”、“七七獻金”等運動,普通市民、工人、商人乃至青年學生紛紛慷慨解囊。澳門還秘密向內地輸送藥品、通訊器材等緊缺物資,許多澳門商人冒着風險通過走私管道支持抗戰。

此外,港澳同胞還積極購買國民政府發行的“救國”公債,許多家庭節衣縮食,將積蓄轉化為支持國家抗戰的實際力量。

奔赴前線,敵後鬥爭。

更有許多港澳青年毅然放棄安穩生活,北上投身抗戰前線。一九三八年至一九三九年,香港、澳門分別有多家社團機構分批組織服務團,前往廣西、廣東、湖南等地參加戰地服務。

例如中國共產黨在廣東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東江縱隊,就有不少港澳青年參與,從事戰地醫療、戰時通訊和組織動員等工作,不少人血灑疆場,為國捐軀。一九四一年十二月香港淪陷後,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為當時香港唯一一支成建制的抗日武裝力量。此外,更有大量愛國人士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從港澳經秘密通道撤離至大後方或抗日根據地,如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夏衍、梁漱溟等文化界精英和愛國民主人士,成為中國抗戰史上的偉大壯舉。

文化傳承,精神堅守。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一大批進步文化名人南下港澳,不僅帶來先進的理念和經驗,更帶來強烈的國難意識和政治覺悟,促使港澳成為抗戰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香港一度彙聚了茅盾、夏衍、蕭紅等大批文化名人,他們創辦報刊、演出劇碼、創作文藝作品,極大鼓舞了抗戰士氣。一九三九年,香港推出愛國主義電影《孤島天堂》,成為香港進步影片的楷模,上映時觀眾達五萬人次,佔當時香港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澳門則利用其“中立”地位,成為抗戰文化宣傳的重要據點。澳門的秘密電台堅持播放抗戰新聞和愛國節目,成為華南地區重要資訊來源。戲曲界多次義演募捐,學界收容難民開設義學,幫助同胞度過最艱難的時期。

國際宣傳,統戰橋樑。

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聯合各國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主張與實踐。全面抗戰爆發後,港澳因其國際化背景,成為中國共產黨爭取國際支援和援助、開展國際統戰工作的重要平台。一九三八年,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和保衛中國同盟成立,香港逐步成為海外抗戰宣傳陣地和國際援助物資接收中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因處於中國大陸和太平洋兩大戰場的連接點,自此成為國際統一戰線的落地之處。澳門則成為中方與葡萄牙、歐美溝通的特殊管道,在外交和情報工作中聯合制敵,發揮了獨特作用。

港澳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中的光輝一頁。港澳同胞以資金、物資、人力、文化、思想等多種形式融入全民族抗戰的洪流,體現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精神,至今仍激勵着後人永志不忘、砥礪前行。

青 平

2025-09-03 青 平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32399.html 1 香江大義與鏡海豪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