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雙重寒冬
九月開學季,台灣教育界卻迎來雙重寒冬:全台多所小學新生數量下滑,部分小學新生數量為零或一人,收生困難正從偏鄉蔓延至市區。與此同時,全台高中以下學校缺九百位正式教師、一千七百位代理教師。缺生缺師的危機從偏鄉蔓延至市區,折射出民進黨當局將教育綁上意識形態戰車的嚴重惡果。
民進黨執政下的教育部門,始終將政治操弄置於教育本質之上。為推行“去中國化”,當局肆意修改歷史課綱,人為切割台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繫,模糊殖民歷史。這種歷史觀的扭曲不僅耗費大量行政資源,更讓教師陷入無休止的課程爭議中。“二○一九課綱”實施後,六成九的教師不確定教學成果是否受重視,六成一的教師無力設計配套作業,行政負擔與意識形態壓力讓基層教師身心俱疲。教育資源的嚴重錯配更顯荒謬。民進黨砸下百億新台幣推行“二○三○雙語政策”,卻對教師薪資停滯、加給過低的呼聲充耳不聞。教育預算優先流向意識形態包裝的“雙語實驗班”,而非改善教師待遇與教學支援,年輕人自然對教職望而卻步,取得教師資格後進入教育職場的比例十年間從百分之六十九點一暴跌至百分之五十七點五。少子化與教育品質下滑已形成惡性循環。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而非政治工具。當民進黨把課綱當戰場、視講台為擂台,台灣教育已在意識形態漩渦中迷失方向。教師荒與生源荒的警鐘,正是對當局“不務正業”的最嚴厲控訴。若不回歸教育初心,台灣的未來將在空心化的教育體系中逐漸凋零。
魯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