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玫瑰薩拉熱窩
“薩拉熱窩”這名字並不陌生,它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上世紀九十年代波黑戰爭的主戰場,今天站在這個熱風吹拂的城市,面對到處都是彈痕的屋宇,感慨萬千。
來到“生命隧道”,這條被譽為希望之光的狹窄隧道,藏於機場旁的一棟彈痕纍纍的民宅中。一九九三年波黑內戰期間,薩拉熱窩被圍一千四百二十五天,靠着這條八百米的手挖隧道,成功從聯合國管控的機場運送物資往城內,四千人日復一日佝僂穿行,泥漿混着血水,只為求生。展廳裡一罐戰時肥皂、半截蠟燭,映照出人性在絕境中渴求的一絲微光。與機場相隔的鐵絲網圍板展出戰爭的圖片,小屋前仍留着一攤乾了的鮮血,名“血色玫瑰”,在警示人們戰爭的殘酷。
位於市區的拉丁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源頭,一座四孔小石橋橫臥於米里雅茨河上,橋頭立着一塊不起眼的彈痕標記,鎸刻着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此刺殺斐迪南大公,一戰導火索瞬間點燃的歷史。橋畔的“薩拉熱窩1914”博物館內,泛黃報紙與手槍照片無聲陳列,門外街角一塊腳印水泥板標記着普林西普當時站立開槍的位置,旁邊停泊了斐迪南夫婦所乘的復製車輛。
從拉丁橋轉過前市政廳城堡,現為大學圖書館,便到達巴西查爾西亞老城。這個被譽為“巴爾干耶路撒冷” 的古城,走在五百年前的鵝卵石路上,可感受奧斯曼帝國的舊夢,伊斯蘭的綠頂、東正教的金穹與猶太教堂的石牆,在彈痕斑駁的牆壁間共生,清真寺的宣禮塔與天主教堂的鐘樓比鄰而立。銅匠街上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鐘表店仍在原處,店內以中文寫上“歡迎中國朋友”。
薩拉熱窩曾充斥火藥味,現在鴿子廣場上紛飛,孩童玩樂的嬉笑交織升騰,人們熙攘的腳步聲,好像訴說:比戰火更堅韌、更永恒的,是人對和平渴求的精神。
余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