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5年09月13日
第B08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潤物無聲)審時度勢

審時度勢

“審時度勢”四字,是家父馬萬祺自小便刻在我心底的箴言。他告訴我,人類本是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絕不可執着於“自我中心”的念頭;若行事罔顧周邊環境,無視事態發展脈絡,最終必會栽下難以彌補的大跟頭。尤其處於弱勢之境時,更要懂得收斂鋒芒、權衡輕重——古訓“窮不與富鬥,富不與官鬥”,從來不是怯懦的退讓,而是先輩留下的生存智慧。

這“時”字裡,更藏着深不見底的學問:何時該暢所欲言、何時應默然靜守,何時需拱手交換資源、何時該堅守心中之理念,每一步都要懷着敬畏之心,謹慎前行。家父對我的教導,從不局限於言語,更滲透在飯桌的點滴禮儀中——無論是日常家中的便飯,還是過年過節的家宴,抑或莊嚴正式的社團聚會,不同場合的禮儀規矩裡,都暗藏着“審時度勢”的守則。那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原來都是磨煉觀察力、修煉耐心的最好課堂。

追隨南懷瑾老師求學時,我對“勢”字有了全新領悟。他曾笑談:“世人每逢遭遇困厄苦難,總習慣性地向觀世音菩薩祈求庇佑,卻鮮有人知曉,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本是同樣莊嚴的存在。”

聽了這句看似詼諧的點撥,我開始潛心研讀古代聖賢對“勢”的闡釋。孟子那句“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讓我認識到即使身懷超群的智慧,手握穩固的根基,若不能靜心等候恰當的時機、順應時代的大勢,終究難成大事。這“時”與“勢”,正是“可遇不可求的機遇”。

南老師還常說,世間之人面對機遇的態度,恰是智慧層次的分野:第一流的智者,懂得主動創造機遇;第二流的聰明人,善於敏銳把握機遇;唯有愚鈍之人,總與機遇擦肩而過,事後又陷入無盡的抱怨與懊悔之中。

由此可見,“乘勢”與“待時”從不是個人成事的偶然因素,它更是一個家庭興衰、社會發展、國家強盛乃至天下太平的關鍵支撐。

(二之一)

馬有慧

2025-09-13 馬有慧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34295.html 1 (潤物無聲)審時度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