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5年11月16日
第C05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兄弟姐妹是最早的戰友與對手

《兄弟姊妹心理學》 作 者:根本裕幸 出 版 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5年5月

兄弟姐妹是最早的戰友與對手

我們常探討親子關係對人格的塑造,卻忽略了另一個關鍵因素——兄弟姐妹的互動。這看似平凡的關係,實則是一齣早年在家庭中的“隱形劇本”,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在職場的表現與伴侶的選擇。在兄弟姐妹互動中,排行與年齡差距是形塑性格的源頭。這並非絕對,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傾向與行為模式。

身為長子或長女,通常被要求扮演“小大人”。一句常聽到的“你是哥哥姐姐,要讓弟弟妹妹”,背後隱含的期待是“你應該更懂事”。這份過早降臨的責任感,迫使他們壓抑同樣需要被呵護的童心,時刻警覺,以防弟妹奪走父母關注與珍愛之物。那份“明明我也是孩子”的委屈,不斷往心裡吞,這些情感不利於情緒發展。他們的“內在小孩”在成年後,往往難以展現脆弱,遇到困難習慣獨自硬撐,直至瀕臨精神崩潰。

當家庭迎來第三個成員,人際關係便趨於複雜。三人行的世界,總有一人面臨被孤立的瞬間。其中最易被忽略的,往往是中間的孩子。他們不像老大享有備受矚目的關注,也不如老么獲得最多的寵溺,彷彿置身於一個模糊地帶。這種處境會讓中間孩子發展強烈的獨立性,習慣以“旁觀者”角色與家人保持距離,這使他們在人際中顯得有些疏離。為了尋求自己的定位,他們會極力發展出與其他手足不同的性格。

這份家庭劇本會跟着我們走進職場。你是否留意過,當團隊意見產生分歧時,總會有人不自覺地跳出來調停?這個人,往往就是在原生家庭中扮演“犧牲者”角色的人。他們可能是那個曾經照顧弟妹的姐姐,或是習慣在兄弟爭吵中擔任和事佬的哥哥或弟弟。他們不僅願意照顧他人,更善於傾聽、能顧及對方的心情,是團隊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如果管理者在分配任務時,能細心觀察成員源自家庭的特質,將合適的人放在能發揮其天賦的位置上,或許能讓團隊合作更為順暢。

在探討親密關係的源頭時,多數人直覺認為受親子關係影響最深。然而,兄弟姐妹造成的影響其實更為直接且深遠。例如,從小分擔家務、照顧弟妹的姐姐,心理上可能很早就進入一種類似“已婚”的狀態,無形中降低了組建自己家庭的動力。又如姐弟組合中,若母子關係疏離,弟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覺得自己不被女性所愛,連帶與姐姐的關係也緊張。這種經驗,會讓他對女性產生不信任感,長大後也不知如何與女性相處。這或許能解釋,為何有些條件優秀的男性,卻總在親密關係前卻步。

若意識到自己正被過去的兄弟姐妹關係所困,該如何解決?作者提供了兩個簡單的書寫練習:

第一是“誠實吐露”。準備一本筆記本,誠實地寫下對兄弟姐妹的任何負面情緒。即使當下“沒感覺”,如實記錄下來即可,讓深埋的情緒有機會浮現。

第二是“主動感謝”。嘗試書寫對方的優點,同時問自己:“我是否也有類似特質?”“對方是否有值得我感謝的地方?”坦然承認對方的長處,是邁向成為“成熟大人”的重要一步。

歸根結底,無論排行如何,我們是否感到被愛、被冷落,終究與父母能否智慧地分配關愛息息相關。理解這份隱形劇本,並非為了怪罪過去,而是為了看清自己行為的源頭,從而更有意識地改寫未來人生的劇情。

一嚿雲

2025-11-16 一嚿雲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46230.html 1 兄弟姐妹是最早的戰友與對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