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獻瑞頌新年
——評楊大名金奬作品之一
法國美術家協會成立于一八六二年,正式展出的歷史可追溯到一七三七年舉行的“盧浮宮大型沙龍展”。百餘年後的今天,由法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國際藝術沙龍展二○一九”於十二月十二日在巴黎盧浮宮卡魯塞爾展廳開幕,澳門畫院院長楊大名攜作品參展,與東西藝術家進行藝術交流,並繼二○一四年後再次摘獲繪畫金獎之殊榮。
楊大名無疑是中法藝術交流的大使,他將澳門的蓮花帶至浪漫的巴黎,卷卷承載着對澳門、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其筆下的蓮花游走於中國畫大寫意與西方抽象畫之間,金獎作品《蓮花獻瑞》便是最好的詮釋。
初見該作,便被其炫目豐盈的色彩貫穿心靈,這分明是中國傳統的長卷形式,卻有別於傳統的賦彩樣式,透過極具印象主義的色彩細看其筆墨,流暢的線條之中盡顯畫家深厚的書法功底,且筆筆滲透出中國畫的寫意精神。畫中點線的位置與方向、墨色的濃淡與乾濕、空間的大小與虛實、筆勢的起承與轉合、主體的凸顯與呼應都在其應有的法度中遊刃有餘,卻又不僅僅拘泥其法,顯得跳脫靈動。中西文化巧妙相融,一切竟如此和諧不顯突兀。《蓮花獻瑞》整個畫面豐茂潤澤,氣韻生動,在豐富的筆墨結構與巧妙的章法佈局中,呈現出晨雨後被太陽照射着的荷塘印象,在觀者的眼前寫實,在觀者的腦海寫意。
陽光下蒸騰而上的水氣與淺如薄紗般的霧氣巧妙且溫潤的結合在一起,畫面中央呈現一片墨色,在沉穩凝練的墨氣中黃綠色層次開始凸顯,似乎是被太陽光照射下的水中暈圈,在太陽的生機之光下,畫面的一切生命隨之喚醒,陽光是萬物顯現的本原,這種光可照遍大千,這種明能洞透萬物。清晨的水塘寧靜且和諧,蓮花在和煦陽光下露出嬌柔慵懶的姿態,婉若姿態各異的睡美人。幾聲清脆的鳥鳴在水塘上方劃過,開啟了畫面跳躍的音符,“睡美人”們陸續醒來,水波開始蕩漾,掀起陣陣波瀾,畫家的畫筆也開始靈動起來。
畫家將情融於景當中,敏銳地捕捉自然最本真的韻味,僅用蓮花、水塘、水霧彌漫的朦朧便構成了大自然中對於生命力的詮釋,使畫面在溫馨寧靜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橙黃色調之中,朵朵蓮花在水塘中驕傲綻放,陽光斜斜灑下,給蓮葉勾勒出一層金黃色的點,在墨色水暈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美麗。金色的陽光下,閃爍的蓮花,芬芳的空氣與清澈見底的水塘交融在一起,共同構築了一個深遠的水上花園。
《蓮花獻瑞》中大膽的用色及活潑靈動的筆觸令人不禁想到西方的印象派畫作,印象派的一貫特色便是遠觀必然有靈動鮮活之意,畫面筆觸的直觀印象比遠觀更加挑戰觀者的眼球。畫家突破中國畫材料與技法的束縛,用顏色替代墨色,運用積墨方式將顏色層層迭加,看似隨意的筆觸連續地在畫面上跳躍,整幅畫就像是一曲輕快的舞曲,將晨雨後的荷塘展現出朦朧與美好之境。在西方繪畫史上,光是印象派畫作中不可或缺的表達元素,畫面通過光的聚集來突出要傳達的物象以讓觀者達到身臨其境之感,而中國畫式的表達則盡量展現心領神會之意趣,即物象內在的真實。《蓮花獻瑞》便是融合了印象派對於光的表現,又將中國畫的意趣進行了形象化的表達。
南宋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國畫色彩方面的基本原則,南朝謝赫在其“六法論”中也提到“隨類賦彩”,“隨”表現了應該根據物件的固有色而給以具體的表現,而隨着時代的變遷,“隨類賦彩”又賦予了新的觀念,在《蓮花獻瑞》中,畫家根據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賦予物象別樣的色彩,使之更生動、更傳神地將其心中之景傳遞給觀者,可謂畫家靈魂之表達。他仔細將蓮花、水塘、水氣霧氣的顏色分解,黃色與金色交織其中,並讓它們愉快的跳躍,暖色調的蓮花讓畫面更具祥瑞之氣。
當拋開色彩本身去看畫面用筆時,則會發現畫中橙色、黃色與金色的點皆附在蒼勁有力的墨線之上,這些墨線便是蓮花的根,其為蓮花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宛如一首歌曲的主旋律慷慨激昂,有如此這般的“根”,蓮花方能在觀者心中綻放,而這便是中國畫特有的筆墨精神所傳達出的深遠意境。畫面中墨痕交錯,光影流轉,筆墨之間,仿佛看到了八大山人的影子,八大山人擅畫荷,其將書法用筆運用到繪畫之中,所畫荷莖渾圓剛勁,富有彈性。而在《蓮花獻瑞》中,畫家使用出挑、誇張的行草用筆,以書入畫,給人一種稀奇脫俗之感,奇偉、質樸、真率的豪氣縱橫其中。
《蓮花獻瑞》為中國畫的創新性表達,整幅畫卷仿佛將自然世界的色彩賦予了手眼,精雕細琢的色彩使原本波瀾不驚的自然更加感性,墨線交錯色彩盛開之間,皆訴說着畫家對自然的熱愛之情。畫家用古人大寫意之形神融合西方印象派與抽象表現主義之形式,不單單是要呈現蓮花的盛景,更是要在每個人的心象中繡上這一叢“蓮花獻瑞”。我相信,無論何時,當我們再打開《蓮花獻瑞》觀摩,依舊能體會到那份意境,心中一片祥和之氣,瑞意呈祥,萬象迎春。
知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