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有餘才是高手
朋友中有許多位是書法家,他們的功力不淺,而且風格各有不同。筆者在欣賞他們的書法藝術之餘,也有一些個人觀感——
個人覺得,在各種藝術中,比較高的成就,可能就是“游刃有餘”的境界了。
比方說,常常聽到有些歌手演唱時唱到聲嘶力竭,似乎想把自己的天賦——洪亮音量和美妙音色全部展現出來。基於此,他們便句句卯足了中氣,一個音符也不放鬆。這樣一來,一上場便登上了高峰,唱下去可能會變成無以為繼,全曲的演繹便顯得缺乏感情的層次和節奏感了。
有一些雜技表演者,在難度最大的演出時使出渾身本領,咬緊牙關,頸筋突出……總覺得這樣會令人看得比較沉重, 似乎表演中缺乏一份游刃有餘、舉重若輕的從容和灑脫。
莊子的“庖丁解牛”篇中論述:造詣最高、身手最佳的廚師,解牛時是從容不迫,下刀時牛體迎刃而解,游刃有餘而恰到好處。
再談書法,筆者最喜歡欣賞的,便是那一種能表現出蓄勢待發,有餘未盡的深厚內功。有些初學者,一下子便想筆筆龍飛鳳舞,結果是張揚過甚,反而不夠厚重和耐看。其實在藝術中,華麗與樸拙,正是一處平衡切合點,令人感到那位書法家的內功在蓄勢待發之中,留給欣賞者一份推想的美感空間。
演戲也是如此,偉大的英雄出場,當然有時也講究先聲奪人,但也不必一開口句句是真理,一舉手頭上冒金光。英雄本色、偉人形象,可以在戲中一步步、一層層地深入角色,以有血有肉、合情合理的演繹來感動人,說服人。你看三國戲中的諸葛亮,他的出場式是手執羽扇,身穿素衣的平淡,口中唱着:“我本是,臥龍崗,散澹的人……”演繹下去,好戲一場接一場,人物形象在大家的眼中和心中,是越來越高大和完美,這便是厚積薄發,漸入佳境,不瘟(呆板)不火(誇張過火)的藝術技法之一了。它的基礎也是游刃有餘的涵養。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