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3月06日
第B09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古今亂炖)隔離居家怎樣度過算有意義?

隔離居家怎樣度過算有意義?

爲避肺疫,各地人民自我隔離蟄居在家的時間已經一個多月了。

有人勾稽出英國偉大科學家牛頓和俄羅斯著名文學家普希金的故事:同樣是避疫隔離時期,他們在各自的科學研究和文學創作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一六六五年,鼠疫在歐洲爆發,尚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唸書的牛頓回到鄉村,度過十八個月與世隔絕的生活。科學史上赫赫有名的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等的靈感都起源於這十八個月的自我隔離時期。一八三○年秋天,俄羅斯爆發霍亂,普希金被迫在一個小村子裡待了三個月。三個月裡普希金創作了六部中篇小說、廿七首抒情詩,還有代表作詩體戲劇《

葉甫蓋尼 · 奧涅金》,從而奠定了他在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多位朋友在分享寫到這兩個故事的兩篇文章時,都表達了己不如人、今非昔比的感慨。

的確,牛頓和普希金避疫期間的作爲是令人景仰的。能利用與世隔絕的一段時光,潛心科學研究或文學創作,牛頓與普希金堪稱善於利用時間的楷模。跟他們相比,我們有理由感到慚愧。在一天、一周、一月即將過去的時刻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爲,發現幾乎沒做出什麼像樣的事情。可以肯定,這樣的生活再持續兩個月、十七個月,我們也不可能取得普希金或牛頓那樣的偉大成就。

內心的慚愧可以說明我們有上進之心,有美好的願望,甚至可能有遠大的志向,並非壞事。但是我們也不必過於自責,不必爲之苦惱。畢竟,時代不同了,比起牛頓的十七世紀和普希金的十九世紀,我們生活在節奏快、信息多的二十一世紀。打個比方,如果我們這叫人間,他們那時代就是仙界。

(二之一)

亞 瑟

2020-03-06 亞 瑟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1379.html 1 (古今亂炖)隔離居家怎樣度過算有意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