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民生
梁惠王聽完“海軍鬥水兵”的故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相當於“只”,梁惠王是說:“不行,雖然逃了五十步,同樣是逃跑開小差,豈有資格譏笑別人呢。”
孟子既點醒了梁惠王的愚昧,也以戰爭場景指出其好戰,所以在說“海軍鬥水兵”之前,孟子就說“王好戰”。在這裡且說一說《論語 · 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的意思是說:在國防方面,兵固然重要,而食更重要,有謂民以食為天。如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要作出取捨,孔子首先是捨兵保食。又如果“食”與“信”兩者之間,一定要捨其一的話,孔子寧願捨“食”而保“信”。蓋“民無信不立”。作為一個統治者,又豈能失信於民?要說服梁惠王的好戰,孟子打蛇隨棍上,先讚他幾句,然後曉以大義,說出解決民生的方法。
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是說:“大王只要知道這道理,則何慮民多民少的問題?”話題一轉,說到耕稼的事:只要不違農時,糧食便充足,不用密網濫捕竭澤而漁,水產是吃不完的,不濫伐木材,則百姓生有食死有棺,免卻憂患,就是大王可以王於天下的日子了。
孟子進一步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深入淺出地向梁惠王講述了民生之道,言猶未盡,明天再表。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