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呼碩祭敖包
去年,我隨澳門中老年藝術團赴山東煙台與當地藝術團體交流。晚宴上,同桌的煙台女歌手盛邀與我搭檔重唱一曲。可唱什麼歌好呢?同桌的朋友們一起說,就唱一支衆人皆知的《敖包相會》吧。因爲事前沒有排練,也只好斗膽登台獻醜,還好,一聲“我正等待着美麗的姑娘喲”最後用了一個裝飾音,也博得同行們的鼓勵喝采。
“敖包”是蒙古語,意爲堆子或鼓包,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標記,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着一根長竿,竿頭上繫着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蒙古族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十年前,我曾在內蒙呼倫貝爾盟參加了鄂溫克旗巴彥呼碩的祭敖包儀式,那盛大的場面,真切的感受,令我終生難忘。
巴彥呼碩,是成吉思汗興起的地方。這裏風吹草低見牛羊,被稱爲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喲,爲什麼旁邊沒有雲彩……”《敖包相會》在我國流傳了半個世紀,當時的電影拍攝外景地就在此。在那遙遠的地方,遠處傳來悠揚的蒙古長調,我站在流經草原的伊敏河畔,看着悠閒吃草的牛羊,呼吸着清新的空氣,聆聽鳥兒的吟唱,細嗅泥土的芬芳,遠離城市的喧囂,忘記心中的煩惱,我被遼闊的景象、綠色的生機所傾倒。有馬隊迎賓客,有美女獻哈達,看那達慕大會的賽馬、射箭、摔跤,聽蒙古老人講述“敖包相會”的故事:巴彥呼碩敖包是“天下第一敖包”,這有著名作家瑪拉沁夫題字石爲證。
那晚,我穿上了蒙古族的長袍,火堆旁有歡欣跳躍的人群,悠揚的馬頭琴聲中,蒙古族姑娘們翩翩起舞,跳起了《故鄉的奶茶美酒》,翻腕,抖肩,旋轉,我端起大碗酒,飲醉了,在那朦朧中,進入了一個靈動之美的世界。
李 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