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老問題新認知
當今的澳門和許多內地城市一樣,高血壓病人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的保健意識普遍增強了,高血壓病被更多地診斷出來;另一方面,社會老齡化日益嚴重,高血壓病的發生自然就更多,而高血壓病的發病年齡更有前移趨勢。
身邊仍有許多朋友,不願意接受高血壓病降臨的事實,不願意接受早期藥物干預,更不願意作詳細檢查排出繼發因素。他們還固執地認為,高血壓病是北方人容易罹患,我們南方人體質先天優於他們,相對容易遠離高血壓病。而且,南方人飲食清淡,北方的高鹽多油,所以南方人的高血壓發病率應會比較低。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二○一二年到二○一五年,內地做過一項高血壓患病率的普查。當時普查結果推算,全國大約有二億七千萬高血壓患者,廣東的患病率高達28%,發病率是比較高的。說到底,廣東也好,澳門也好,都面臨着成為移民地區和城市的問題,人們的互相交流越來越多,不同體質的人通婚的機會更是越來越大,已經不能用純粹的體質觀念、地域習慣去理解高血壓病的發生與否了。何況,澳門人的普遍飲食習慣更加有西方元素,飲料、食物中的高糖、高鹽、高脂比廣東人更嚴重!另外,筆者也接觸過很多土生葡人和菲律賓人,他們的高血壓患病率本身也是很高的,尤其是體型肥胖者!
我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改變,實際上許多地方,包括沿海地區的高血壓患病率是在逐漸上升的。
所謂病從口入,我們在預防和控制高血壓方面最重要的一招就是限制鹽份(主要是氯化鈉)的攝入。
有資料顯示,內地居民76%的食鹽攝入來自家庭烹調用鹽,6.4%來自醬油,其餘來自外出就餐、包裝食品等。至於澳門,情況可能大同小異。因此,家庭烹飪是食鹽攝入的主要來源,減少家庭烹調用鹽,是減鹽的重要途徑。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口味是可以慢慢改變的,炒菜時少放5%至10%的鹽,並不影響菜餚的口味。在日常飲食中,逐漸減少食鹽使用量,味蕾和機體對鹹味的需求也會逐漸減低,並且還更會品嘗出食物本身的天然味道。
我們也可以嘗試使用限鹽勺、限鹽罐。限鹽勺的容量以平勺爲標準,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有一克和二克兩種規格,一個三口之家,使用二克鹽勺做飯,一日三餐平均下來,每頓飯只需要兩勺半的鹽就足夠了。如果同時使用高鹽調味品,則需減少食鹽用量。限鹽罐則可以這樣使用:根據每人每天推薦攝入量計算好全家人一日三餐的用鹽總量,將其一次性裝入限鹽罐,不管做多少飯,就加這些鹽,保證全家人攝入鹽的總量不會超標。
如果菜餚中已加入了醬油或醬料,我們則應適當減少鹽的添加。此外,大家也可以選擇用低鹽醬油和醬料。
少吃醃製食品和加工肉製品,這一點其實最容易做到。腐乳、醬菜等醃製食品和超市熟肉、香腸、鹹魚、罐頭等加工肉製品爲了長期保存,往往添加了大量食鹽和防腐劑(也含有鈉),屬典型的高鹽食品,不建議經常食用。建議盡量購買新鮮肉類、海鮮、蛋類。
市民可選用低鈉鹽。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體內鈉離子和鉀離子的最佳比例是1:1,而內地居民鈉鉀比例多在5:1以上。低鈉鹽是在普通碘鹽的基礎上用氯化鉀代替了部分(30%左右)氯化鈉,其特點是鉀含量多、鈉含量低。使用低鈉鹽可減少鈉的攝入量,增加鉀的攝入量,改善人體內鈉鉀平衡,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當然,食用前最好先諮詢醫生,因為有的特殊病患者不適合攝入過量鉀。記住,低鈉高鉀飲食也有助預防高血壓。我們多吃菌菇類、番茄等富含鉀的食物,配合低鈉鹽飲食,對早期預防高血壓也有幫助。
此外,炒菜時放鹽早,鹽容易跑到菜裏去,把菜裏的水份趕出來,使菜失去清脆鮮美的口感,同時菜的含鹽量也大幅增加。出鍋前才放鹽,則可讓人很容易感受到菜表面的鹹味,從而減少鹽的使用量。夾菜也有講究,盡量夾上面的菜吃,下面的菜沾滿了醬汁會“累計”增加鹽油的攝入,這些都是進餐小貼士。而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士,就更應低鹽飲食了。
還有哪些導致高血壓發生的常見因素呢?
首先,吸煙也會導致高血壓的發生。因爲煙草裏面含有的尼古丁會讓人體血管受損、僵硬,間接引起血壓升高。
其次,做運動是人們容易忽略的。工作、做家務都不算運動。這裏指的是每天抽固定時間進行休閑運動,如跑步、健身、跳舞、打球等。保持運動,人的心情放鬆,血壓自然也能降下來。
第三,肥胖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實,肥胖人群的血壓也較容易升高,減重本身就有降壓作用。再者,肥胖人士易打鼾,打鼾易引起夜間的缺氧,從而令血壓升高,因此肥胖會導致高血壓更早發生。
第四,精神壓力大、缺少睡眠,可能是當下年輕人罹患高血壓病的元兇。爲甚麽老一輩五、六十歲才得高血壓,而現在年紀輕輕,二、三十歲的人就患上高血壓?長期熬夜應該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最後一點,糖尿病、腎病、甲亢等疾病本身就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尤其是慢性腎病。因此,有這些病的人應積極控制原發病,才能穩住血壓。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