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鏖戰急 彈洞前村壁
四行倉庫是一九三一年建於上海閘北區南部、蘇州河北岸的一座鋼筋混凝土六層大廈,舊上海四間銀行共同出資建設,因以得名。一九三七年淞滬會戰中,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團副謝晉元率四百一十四人(對外號稱“八百壯士”),在此與日寇鏖戰四晝夜,銅牆鐵壁屹立不倒,鐵骨錚錚令人動容。
會戰八月十三日爆發,蔣介石盡遣七十餘萬精銳之師,與日軍激戰。國民革命軍儘管在局部戰役上取得些許勝利,但淞滬平原幾無任何屏障可守,在海空佔絕對優勢的日軍攻擊下,迭遭敗績,傷亡慘重。鑒於閘北抵抗日趨艱難,蔣十月廿六日決定撤出多數部隊,命八十八師留守抵抗,目的主要是掩護主力撤退,爭取國際輿論支持。師長孫元良(影視劇演員秦漢之父)命五二四團第一營四百餘人固守四行倉庫,指定謝晉元為最高長官。
時蘇州河南岸是英美公共租界,北岸即四行倉庫。日軍雖驕橫,但投鼠忌器,尚不敢貿然與英美開釁。當孫元良宣佈固守倉庫時,全體將士明知對手是日本王牌軍第三師團,咸表示“大敵當前,男兒自應以死報國”。
上海市民聞聽國民革命軍潰敗消息本極沮喪,突聞槍炮聲起,知四行倉庫尚有一支軍隊堅守,極振奮。由市民組織的各界抗敵後援會和主要由共產黨領導的救亡協會,組織十餘輛汽車運來各種物資堆積在河岸。謝部當時未帶旗幟,十幾歲的楊惠敏主動承擔起送旗使命。當將士們從這位小姑娘手中接過旗幟時,都以軍禮向她致敬。旗幟在四行倉庫冉冉升起,提振了士氣,日軍此後進攻屢被擊退。
四行倉庫四晝夜激戰,引起中外各方關注。英美等國要求國民政府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戰;蔣也認為堅守四行倉庫的兩個目標已實現,旋命謝部於三十一日撤至公共租界,並與在上海西部作戰的八十八師主力部隊匯合。命令最初下達時,謝晉元堅決不從,因為他從孫元良將軍處受命堅守四行倉庫時,立下的誓言是“殊死報國,誓與四行倉庫共存亡”。
在“四行倉庫保衛戰”八十四周年紀念的日子裡,劉靜靜博士等陪同我來到這裡參觀。壁立數十丈的倉庫牆壁上,蜂窩狀的是當年留下的纍纍彈洞。毛澤東《菩薩蠻 · 大柏地》有“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句,描寫的彷彿就是這裡。走進倉庫,沙袋堆成的工事隨處可見,頭戴鋼盔、臂纏繃帶的將士雕塑表現的是全力迎敵的場景,聲光電逼真地模擬出將士奮勇殺敵的情景,槍炮聲震耳欲聾,這一切的一切把人們瞬間帶回到硝煙彈雨的歲月中。“四行倉庫保衛戰”戰鬥本身終竟未能阻擋日寇的鐵蹄,將士們撤到公共租界後的遭遇也令人唏噓,然中國人民為守衛祖國神聖領土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的精神,中國軍民不畏強權、英勇抗敵的壯舉,不但在當時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與尊重,也濃墨重彩地書寫出中華民族團結禦侮史上可歌可泣的精彩篇章。
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