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尋根”終點的故人
去年十二月十二日,有海外文友從微信告知:“看到葉周剛剛去世,心臟病發作。”我很吃驚,因他前些日子還在上海。隨即,文友轉來滬上一位退休教授在朋友圈的留言:“沉痛悼念葉周兄,今晨突接噩耗……”該學者以文學史料考訂見長,言必有據。我趕緊轉發畫家兼作家的表嫂鼓月華,她和葉周是美華文學圈中好友,十多天前還同遊松江區廣富林文化遺址,共進午餐並互贈新著。她回覆道,那天錄下的視頻不忍再看!
我記得清楚,一九九四年夏季一個周日,在美國北加州聖馬刁市的永和超市門口與葉舟偶識。其時,他在加大舊金山分校攻讀電視製作,早前從上海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在電影製片廠文學部當過《電影新作》副主編。不久,獲知其父親是葉以群,上海解放後歷任該廠副廠長、市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兼《上海文學》、《收穫》副主編。他領銜編著的《文學的基礎原理》,頗有影響。
葉以群之名於我毫不陌生,還因先師徐鑄成回憶錄有這位文藝理論家在“文革”初跳樓自盡、以死抗爭的記述。他倆很早相識,又是枕流公寓上下層的鄰居。一次交談時我講到此事,葉周一下子神情肅穆,想必觸發起他七歲那年的哀傷記憶。約在九六或九七年某天下午,他和抵美探親的母親劉素明女士到我家作客。我明白葉周的來意,取出那本名為《八十自述》的回憶錄,翻到其中一頁遞上。母子二人細看後,緘默無語。我生恐他倆過於傷心,便講起該書是絕版,一九八九年七月江蘇一家出版社即將發行,卻因三處文字犯忌,三千多本書封存庫房,而我這本是先師收到的十冊樣書之一。由此,把話題扯開了。
那時,葉周上、下午分別在北加州的西湖電視和公共教育頻道上班。他從內地的電影廠出來,又在美國獲電視製作碩士,總想着從事影視創作,構思過幾個題材,記得有涉及皖南事變的“江南一葉”,但很難找到投資。不過,他說上班時有空閒就寫小說,寫到哪裡算哪裡。他的辛勤筆耕終有成果,二○○一年在江蘇文藝出版長篇小說《美國愛情》。我獲贈一冊,讀到最後兩名上海女子控告一位華裔富商性騷擾但在法庭被駁回的情節,看出素材來自當地媒體報道過的真人真事。後來與他談起,他對這個大逆轉結尾頗為自得。這部小說署名葉舟,而他在內地原名葉新躍;二○○四年春到澳門工作前,他發現內地有位作家也叫葉舟,便又改為葉周。
在澳門,葉周先參與創辦金燕衛視並任副台長,一年半後到澳亞衛視當總編輯。他很喜歡這座城市,生活節奏慢,適合靜心寫作。無奈他壯志未酬,兩年後遠赴南加州洛杉磯的電視台供職。那以後,他依然堅持小說創作,也散記父親葉以群畢生行狀及其紅色朋友圈,去年七月在香港彙集出書。可是,十一月下旬他隻身赴安徽省歙縣藍田“尋根”,二十六日訪謁葉以群故居以及發蒙的小學,還把留影發在朋友圈,豈料第三天猝然離世,終年六十六歲。悲夫!
賀越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