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屋不起,澳門青年何以為家?
現時澳門坊間有一笑料,未婚或未育的青年朋友在談及長遠關係時總會笑着相互打趣:“政府話至少要生兩件呀!”“算罷啦!”源自於二○二二年時任行政長官鼓勵年輕議員生育,坦言本澳居民至少要生一對子女才能維持出生率。青年人間相互打趣,乍看是無傷大雅的黑色幽默,背後卻凸顯當下年輕人的集體焦慮。
依筆者所觀察,時下澳門年輕人大多仍嚮往傳統的家庭生活,即追求穩定有韌性的家庭關係,而在傳統東亞社會倫理中,“家”的概念離不開“房屋”,置業仍是當前年輕人的首要目標。
二○二三年,政府宣佈樓市“減辣”,一般住宅劃一按揭上限仍為七成,“一成首期”的青年首置已成昨日。誠然近年來本澳樓市疲軟,“上車盤”的供應數量不少,一房或二房的電梯樓三百五十至四百萬就有交易,即使如此,粗略一算青年人置業的最低門檻亦要百多萬首期。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二○二四年第四季度人均收入中位數,按月收入一萬八千元計算,即使以淨收入計算,至少仍要五至六年才能儲蓄夠首期。在此背景下,為青年人而“量身定制”的夾心階層住房(下稱夾屋)被賦予了更高的期望。
在置業階梯的整體架構中,夾屋本應扮演關鍵的“承上啟下”角色,作為公共房屋(社屋、經屋)與私人樓宇之間的緩衝帶,既能緩解不符合公屋資格卻無力購置私樓的群體焦慮,亦可避免房價波動對社會穩定造成衝擊。然而,觀察現行政策執行,特區政府雖提出“房屋五階梯”的完整藍圖,但相較已逐步落實的社屋、經屋及長者公寓,夾屋建設卻長期停滯。
在“房屋五階梯”陷入斷層的現時,基層出身,無二老助力置業的青年群體陷入困境,當他們步入成家立業階段,既因收入超標、未來有生育規劃等原因被排除或不願意申請經屋,在青年首置取消一成首期貸款後,又難以負擔高企的私樓價格,其置業需求無法實現,在建立長遠規劃時力不從心,被迫推遲婚育規劃,甚至衍生人才外流問題。
青年之所以稱之為“青年”,是因為其未來的可發展性,青年發展的時效性特質,正凸顯夾屋政策提速的必要性。盡早公佈夾屋規劃,加速推進夾屋建設除了從政策上完善住房階梯規劃,也是在發展階段為青年提供可預期的職涯路徑,支持他們在具有高度時間敏感性的人生十字路口提供生涯發展方向。
倡冗餘經屋改夾屋
夾屋煞停後坊間議論紛紛,有意見指出,當局需正視青年的住屋需求,盡早公佈夾屋規劃,亦有建議將冗餘經屋改作夾屋使用,但不論是怎樣的解決路徑,其核心都是青年置業的需求。夾屋政策的呼聲是青年置業焦慮的其中一種具體形態,其根本是需要為青年的置業剛需制定制度性的保障,設置透明的政策制定機制,建立政府與青年之間的信任關係。
從宏觀層面看,未來五年特區政府將致力實現法治澳門、活力澳門、文化澳門與幸福澳門的四大願景,也是支持“一國兩制”實踐在澳門行穩致遠的重大方向。長遠來看,澳門的時代使命在於青年,全面建立青年的發展環境,完善各項青年配套,從社會治理層面為青年創造“敢於扎根”的發展預期。夾屋規劃迫在眉睫,青年的住房剛需更迫在眉睫。為青年住房設定制度性保障,才能真正釋放年輕一代的創新活力,實現個人成長與城市發展的雙向奔赴。
林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