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5年09月03日
第B08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讀書)追尋消失的戰地記者

追尋消失的戰地記者

最近,文化公所出版了紀錄片導演馮雪松著的《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及《方大曾:遺落與重拾》兩書的繁體字版。今年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方大曾的故事尤其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他的鏡頭背後,是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抗戰精神,也是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忠於真相的職業操守。通過新書出版,讓更多年輕一代認識抗戰歷史,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

方大曾(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三七年)這個名字或許對許多人而言曾是一個陌生的符號,但他卻是一位用生命記錄歷史的戰地記者。方大曾,筆名小方,出生於北平的一個外交官家庭。他自少年時代便熱愛攝影,並展現出非凡天賦。一九三○年代,他成為活躍於華北前線的戰地記者。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方大曾毅然奔赴前線,以筆桿和鏡頭為武器,為世人留下了《盧溝橋抗戰記》等珍貴的歷史見證。然而,就在他發表《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後,這位年輕的記者便在戰火中神秘失蹤,從此音信全無,年僅二十五歲。方大曾的攝影技藝精湛,被譽為“中國的羅伯特 · 卡帕(Robert Capa)”。更為重要的是,方大曾的鏡頭始終對準社會底層百姓和抗戰前線的士兵,充滿了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失蹤,成為中國新聞史和抗戰史上的一個悲壯謎團。

六十餘年後,紀錄片導演馮雪松踏上了尋找方大曾的漫長旅程。二十六年的堅持與追尋,不僅是對一位戰地記者生平的重現,更是對一段民族記憶的搶救。馮雪松曾任澳門記者站首席記者,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年代,馮雪松及其團隊沿着方大曾當年的足跡,輾轉北京、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蠡縣等地,查閱大量地方資料,探訪可能知情的每一位相關人士,從零星碎片中逐步拼湊方大曾的人生軌跡,最終將方大曾的故事重新推向公眾視野,讓我們得以認識這位“用生活做背景、用生命做膠卷”的傑出攝影家。馮雪松最初拍攝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此後,他數易其稿,先後寫成《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及其姊妹篇《方大曾:遺落與重拾》,兩本書都收錄了大量方大曾的攝影作品,使得方大曾的故事更為完整和立體。正如馮雪松所說,將兩本書以繁體字版合璧奉獻讀者,像是“將尋找的漂流瓶拋向更遠的水域,或許就在某天,因為它,我們將獲得更多方大曾的消息”。的確,出版這兩部作品不僅是為了完成作者馮雪松多年來的心願,更是為了將方大曾的精神更廣泛地傳播至華人世界。

方大曾短暫而璀璨的生命,如同劃過夜空的流星,雖瞬息即逝,其光芒卻永恆照耀。馮雪松先生二十餘年的堅持,則讓我們有幸目睹這光芒,並記住那位在國家危難之際,用鏡頭和筆捍衛真相與正義的年輕身影。

作為一家澳門本地出版社,文化公所始終以傳承文化、記錄歷史為己任,不僅致力於推廣澳門本土文化,更着眼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抗戰歷史作為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文化公所的重點出版選題,今年下半年,還會出版《澳門珍藏抗戰時期歷史資料叢編》、《烽火忠魂:澳門抗戰人物志》和多部抗戰兒童畫本。期待通過整理出版包括抗戰歷史在內的各類學術文獻,為學界提供研究資料,為公眾提供歷史讀本,為年輕一代提供文化源泉。

趣 思

2025-09-03 趣 思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32467.html 1 (讀書)追尋消失的戰地記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