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訥烏之神”音樂會
計劃在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住三個晚上,很希望能欣賞一部歌劇或聆聽一場音樂會。於是跑到離所居的城市花園酒店不遠的歌劇院看看,只見其右邊的一堵牆上,貼滿歌劇演出海報,有《卡門》、《阿依達》、《蝴蝶夫人》等。但一打聽,卻八月份演出欠奉,要到九月中旬才粉墨登場。但歌劇院管理人卻提供了一個訊息,說午後五時三十分開始,在我們酒店附近會有一場音樂會。
原來,那並非一場尋常音樂會,而是第二屆“基希訥烏之神”音樂節的音樂會。寬大高大的舞台早就裝置好了,其對着一路斜坡的尤金 · 多加步行街。下午四時許,我便已見舞台下邊有幾排椅子,都已坐滿人了。到我正式踏足現場時,已是四周都站滿了人,可說水泄不通。
只見舞台左邊站着多位弦樂演奏能手,右邊第一位吹奏的明顯是摩爾多瓦的民間樂器,依次而下的是銅管樂器,而底邊則是打擊樂器,還有民間樂器。如此的樂隊排列方式,在我作為見證人的幾近兩個小時裡,一直沒有改變。只是在或獨奏或重奏時,或獨唱或男女聲表演唱時,奏者、唱者,有時還有舞者,會站在舞台的中心處。所有演奏家、歌唱家,都一律穿着民族服裝;而所有演奏家、歌唱家,或奏或唱的都一律是民間樂曲或民間歌曲。由於音樂會用了咪高峰、擴聲器,所以氣氛確然熱烈極了,樂聲、歌聲確然傳得很遠很遠。
音樂節的音樂會能否成功,先看台上!台上所有的演奏家、歌唱家,可謂渾身解數出盡。也許,摩爾多瓦的民間音樂,多是活躍狂熱的。所以,小提琴演奏家常常在極快速度中推拉着弓子。我雖然完全聽不懂歌詞,但卻仍為歌唱家靈巧又有生氣的表現動容。加上舞台側有大屏幕同時播出實況,所以即使站得遠遠的觀眾、聽眾,也能在觀看精彩特寫時興奮起來。
(二之一)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