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5年09月03日
第C08版:鏡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非典型的反戰詩

非典型的反戰詩

編輯《聲韻詩刊》時讀到鄭恬恬的一首譯詩,原作者是烏克蘭當代詩人歐克薩娜 · 馬克辛楚克(Oksana Maksymchuk)。說起烏克蘭詩歌,人們立刻想起此刻仍在持續的俄烏戰爭。這首〈顛倒〉雖然篇幅短小,卻在簡潔、近乎冷靜的語言中,透過一連串“反轉”的意象,鮮明地呈現戰爭顛覆人世秩序的荒謬與殘酷,可謂一首難得的佳作。

顛 倒

一件反穿的襯衫保持着

軀體的形狀,與其形態相匹配

一個反轉的家——不是骨架

而是一堆瓦礫

引力使其靜止

一具反轉的身體是奇觀

像一個袋子,洩漏其私密內容

一座反轉的山

仍是一座山

詩作第一個意象“反穿的襯衫”的衣物仍保有軀體的形狀,同時暗示身體已消失。日常物品在戰爭中轉化為遺物,平凡之物瞬間成為死亡的見證。隨後的“反轉的家”進一步揭示家園崩毀的景象:不再是穩固的骨架,而是一堆瓦礫。詩人冷峻地寫道:“引力使其靜止”,將人類努力化為廢墟,凸顯戰爭對私人與社會空間的摧毀。

最為震撼的是“反轉的身體”。詩人將之比作“

袋子,洩漏其私密內容”,以冷酷比喻展現屍體破碎、尊嚴消散的場景,不僅呈現戰爭中生命的脆弱,更觸及倫理邊界:私密與隱私在暴力中被迫暴露,人類被徹底物化。

詩歌最後以“反轉的山”收束。與人類建構物和身體的毀壞不同,山即使反轉仍是一座山,展現自然的恆常與冷漠。這使詩歌從人類的毀滅推向存在論思索:戰爭能顛覆人世,卻動搖不了自然。

在形式上,詩歌的層層推進構成由個體、家園到自然的擴展,形成一種逐步崩解的世界圖景。重複的“反轉”不僅是修辭,也模擬戰爭的反覆毀滅。簡短而冷靜的語言與題材的沉重形成反差,使讀者更強烈感受到戰爭的荒謬與恐怖。

〈顛倒〉並不以高亢的呼號或宏大場景來描摹戰爭,而是透過極簡的意象,將毀壞與失序化為一種近乎靜止的景觀。這種“安靜”並非和平,而是戰爭陰影下的沉默與壓抑:一切看似寂然無聲,卻無孔不入地滲透到衣物、家園、身體,直至自然。正是在這種含蓄冷峻的書寫中,詩人揭示了戰爭的荒謬與無情,以非典型的方式寫出一首反戰佳作。

宋子江

2025-09-03 宋子江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32531.html 1 非典型的反戰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