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分配 助困戶上樓
特區政府於二○年八月開始實施社屋恆常性申請。根據房屋局資料顯示,截至前日,完成資格審查並評分的獲接納家團有六千六百五十個,當中有三千九百○七個已獲分配單位,一千○一十七個不合資格取消或放棄,餘下一千七百二十六個仍處於輪候階段。
細看數據,這一千七百二十六個社屋輪候中的家團,逾半是一人家團,有九百五十四個;其次是二人家團,有五百七十一個;三人或以上的,加總約二百個。以輪候家團代表的年齡劃分,最大宗是“四十五至六十四歲”組別,有六百七十四個;“六十五歲或以上”,亦多達三百七十一個。
需要輪候社屋的家團,都是經濟薄弱的弱勢家團。儘管政府近年積極增建公屋,社屋穩定供應,整體平均輪候時間已縮短至約一年半。加上新城A區大量的社屋及經屋陸續落成,預期未來供應量足以應付現時的社屋申請需求,甚至經屋已“冇人吼”。但資源錯配問題仍尖銳,最需要上樓的一人長者群體,遲遲未能上樓。
結合另一組數據來看,目前可分配的社屋單位一千一百二十四個,但九百八十六個是二房單位、三房和四房單位八十六個、一房單位僅有五十二個。社屋輪候家團最大宗的一人家團,就有九百五十四個,僧多粥少,遠遠未能滿足需求,意思是不少家團均未能在短期內獲單位分配。即使按照當局規劃,新城A區建設中的A5、A6、A10及A11地段,將有四千○八十八個社屋單位供應,亦以一房單位為主,共有三千二百七十六個一房單位,但相關項目預計明、後年才落成,難解居民燃眉之急。
當局曾表示研究優化社屋的分配機制,以進一步縮短獲接納家團的平均輪候時間。但具體如何?按照《社會房屋法律制度施行細則》,按可分配的單位類型,即使是二人家團,首先分配為一房單位,其次才是兩房單位,有關做法爭奪一人家團的空間。當下可分配的一房單位缺乏,有需要實事求是,優化分配機制。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