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窮 叫“省”出來的
我在某大學校園門口,見一個女孩正埋怨她媽媽:“說了別再買這些便宜貨,您偏不聽。”母親低着頭,沉默不語。
那些經歷過物資匱乏的長輩,節儉已成為刻入骨子裡的習慣。作為晚輩,我們可以不贊同,但應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指摘,陪他們慢慢地轉變觀念。
儉省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以來養成的好習慣、好家風,值得繼續發揚光大。有些習慣,只有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才說得通。就拿吃野菜來說,在饑荒年代是生活所迫;在傳統教育年代,是為憶苦思甜;於今卻變成了養生。有些過去養成的習慣,用現代科學眼光看,不見得就好。
有人捨不得將浣洗後的廢水潑掉,而是用來沖馬桶,殊不知馬桶髒了,用三倍清水都難洗乾淨。又比如說,剩飯剩菜放冰箱裡時間長變質了仍捨不得處理,以為微波爐熱一下就能吃,結果弄得上吐下瀉,殊不知看病吃藥的錢是剩飯剩菜的幾倍。同健康與平安相比,其他都不重要。凡事首先如是想,就不會因捨不得而省錢了。
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當下的媒體,時常發出讓人避坑的提醒,說明有些不良商販利用消費者撿便宜的心理,想方設法誘惑你往坑裡跳。你若不貪便宜,怎麼會掉到坑裡呢?用品用品,夠用就行,用不上的東西再便宜也別買。可有人看到促銷就來勁,聽說打折就靠前,買回來後卻丟在旮旯裡,不要說眼前用不上,可能三年五載甚至一輩子都用不上,豈不是白費錢財?
“寧可少些但要好些”、“寧缺毋濫”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有人一旦上線網購,挑來揀去,橫看豎比,圖便宜買回來的是劣質的冒牌貨,看上去挺好,用起來糟糕,省錢的意義何在?
有些人家的衣櫥掛得滿滿的,能穿上身的就那麼幾件,大多長期處於閒置狀態,甚至碰都沒碰過。有鑒於此,人們開始崇奉“斷捨離”。但是,將“斷捨離”簡單地理解為扔東西,並不恰當。我一向覺得,把這些用不上又捨不得的東西,讓渡給需要的人,使之物盡其用,豈不是更有意義?
老話說,“省着省着,窟窿等着;用着用着,菩薩送着”。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崇尚節儉,卻不贊同節儉至上。日常生活中,開銷要量入為出,該花得花,能省則省,該花的錢也捨不得花,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有些人,平時這也捨不得,那也捨不得,有病也苦撐着,結果熬成大病,積攢下的錢還不夠交手術費的。一旦病情惡化,花光了積蓄也無濟於事。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