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之母教堂遺址
天主之母教堂遺址是甚麼?就是大眾俗稱的“大三巴牌坊”。
提到“大三巴牌坊”,在剛過去的七十周年國慶閱兵儀式後的民眾大遊行,電視熒幕上就出現以“大三巴”為主要裝飾物的澳門花車,“大三巴牌坊”成為了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
由於其象徵澳門城市,因此,凡有大型活動,都選擇“大三巴牌坊”作為活動背景,許多代表澳門在外地參加的展覽,亦以“大三巴牌坊”作為展場背景裝飾。
然而,在這個城市標誌背後,有多少人思考過其歷史、文化與宗教上的意義?
“大三巴牌坊”現時雖然是一處建築遺址,一處由政府部門管理的世界文化遺產觀光景點,然而,它卻曾是亞洲其中一座非常重要的天主教教堂,而“牌坊”上的聖像與雕刻,一方面傳達天主教的教義,另一方面亦見證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可見,“大三巴牌坊”始於帶有宗教涵意的色彩。
回歸後,澳門的正式標誌性建築物其實並非“大三巴牌坊”,請細看特區區徽,在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和代表澳門、氹仔和路環的三朶蓮花下面是“嘉樂庇大橋”和一片海面,“大橋”代表澳門在文化與商貿的橋樑角色,以“大橋”作為城市標誌不涉及任何宗教信仰,不會引起對某宗教的偏頗。
關於“大三巴牌坊”,雖然現今已是遺址,亦並非教區管理,然而不要忘記其宗教的意義。
澳葡時期,在“大三巴牌坊”的石階級會舉行宗教活動,一些五、六十年代的照片仍看到在“牌坊”前的露天彌撒,九十年代澳葡政府在遺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後,將遺址改建成露天“博物館”,並在昔日教堂主祭室的位置改建,增加了一個地下室。該空間是一個小型祭室,祭室兩側安放着十七世紀在亞洲為天主教殉教的教徒遺骨,因此,“大三巴牌坊”並非普通的觀光景點,其實仍帶有宗教的含義。
在遺址參觀與舉行活動,需考慮其宗教的含義,尊重該歷史空間,以免對部分人士造成傷害。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田中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