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偵探小說
《八百萬種死法》講的是一個發生在紐約的故事,當時的紐約,有八百萬人口,有八百萬個故事,有八百萬種死法。譬如在家看電視被無辜炸死的人、跟相鄰幾十年因一隻寵物而爭執動武而死亡的人、坐在防彈售票亭的售票員心臟病發作但救護人員無法進入急救而死亡的人,還有男子悶死了女朋友的嬰兒,因為他不耐煩每次一去看電影都得付錢請人照顧 ……
本書的作者勞倫斯 · 布洛克被稱為雷蒙德 · 錢德勒之後硬漢偵探小說最純正的繼承者,但所謂的“硬漢風格偵探小說”不過是個標籤,作者只是讓自己的小說看起來像偵探小說而已,偵探小說有其套路與形式,作者利用得好就能把更多的精力與心思放在別的地方:細緻地描繪一座城市的輪廓,不厭其煩地探究一個酗酒中年男性的哀傷、興致勃勃地勾劃那些熱情而脫俗的男女,不管他們是酒保還是妓女,偶爾還能對人生與世事無常喟嘆幾句,或是引用一段尼采的文字,抒情一番。顯而易見,勞倫斯 · 布洛克就是這麼幹的。他的小說比純粹的社會小說鮮明立體,又比偵探小說豐富飽滿,而且耐人尋味。
馬修 · 斯卡德系列是勞倫斯 · 布洛克的代表作品,此系列總共有十幾部,本書是最負盛名的一部。馬修 · 斯卡德系列始終以馬修 · 斯卡德為主角展開,他是一個無牌照的私家偵探,酗酒成性同時也在努力戒酒,他還是一個都市的失意漫遊者,他說:“我愛漂亮女人,我更愛烈酒波本,我不是正義的化身,更不想當救世主,我總會把用血換來的錢捐給教堂,但上帝始終把我拋棄,酒店關門之後我無家可歸,我叫馬修,我是個酒鬼。”
本書主人公馬修住在小旅館裡,整天關注報紙上的犯罪新聞,到酒吧裡喝咖啡,每周到戒酒互助會去聽別人講戒酒的故事。後來美麗而天真的金 · 達基寧找到他,尋求他的幫助。金是皮條客錢斯的妓女,錢斯手上總共有六個妓女,她們與普通的妓女不一樣,容貌姣好又風采各異,一位是詩人,一位是記者,一位是藝術家,一位是東方生活美學的推廣人……金便是其中之一,她想脫離應召女郎生涯了,付錢讓馬修幫忙去與錢斯說。但就在馬修與錢斯說完這件事之後,金在公寓被殺,被搗得面目全非。緊接着她的朋友也一個接一個死掉,其中一個姑娘在遺書中寫道:“無人願意為我一擲千金。無人與我共結連理。無人願意救我一命。我已倦於微笑,我已疲於奔命。美好時光已成過去。”
故事的節奏與其他偵探小說相比,算不上緊湊,布洛克那種內斂、冷峻、不動聲色的風格也讓人着迷。而情節的安排,有時候你會產生預料之中的幻覺,但慢慢讀下去,又會發現並非如此。很多偵探小說可以用精彩好看、扣人心弦來形容,但不能這樣形容馬修 · 斯卡德。他困在自己的問題裡,他在街上徘徊,為了戒酒喝很多咖啡,與很多人交談,想找一個真相。最後那個真相也不能算得上多麼駭人聽聞、驚喜異常,或者讓人嘆服於他的奇妙構思與排山倒海的懸念。讀過他的小說幾遍以後,才會懂得勞倫斯 · 布洛克是很好的,就是因為他不提供這些。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