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醫生的詩與翻譯
黃雯醫生家世顯赫,其父為香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著名的買辦黃金福,其母何瑞婷是另一買辦何東同父異母的妹妹,人稱“白頭七姑”。黃雯醫生便是他們的第三個兒子,據說原名為黃錫文。他早年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醫學,學成歸國後對華南地區的醫療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位濟世為懷的醫者實是滿腹詩文。一九四九年,他返回香港定居。他覺得在香港“沒有界線/沒有中立地帶/沒有可以辨別的/沒有參差的水平面/沒有種族色彩/沒有畛域的觀念”,回到香港是:“仁愛為懷,/衷心自如:/回到家裏。”
一九五○年,黃雯醫生在香港古籍編譯社發表了一本譯作,名為《唐詩宋詞選》(Poems from China)。一九五○年代中,他在《文匯報》發表過詩作以及毛澤東詩詞的英譯。一九五六年,他以中英雙語的形式發表了自己唯一一本詩集,《在兩個世界之間》
(Between Two Worlds)。一九六三年,黃雯醫生在倫敦去世。時任馮平山圖書館館長陳君葆寫下五言詩〈挽黃雯醫生一首〉,其中高度評價他在詩歌和翻譯方面的才華:“深悼黃雯死,因多白血球。方將紅欲透,奚事疾信瘳。象寄詩才贍,佉蘆翰墨留。定數文字稅,高處買青丘。”
《在兩個世界之間》是中英雙語的,但是並沒有註明原文和譯文分別是哪一種語言。然而,一旦比較詩集中任何一首詩兩種語言的版本,我們都會發現英文版本表現了詩人用英文寫作是游刃有餘的,而中文版本的翻譯痕跡卻很深,例如:
他半沉思
嘴上吃着牛油吐司和西蘭紅茶
並加上些忌廉和糖,逍遙於告羅士打茶座上
在香港的自由生活中。
he half-mused
Muching buttered toast and drinking Ceylon tea
With cream and sugar, at
The Gloucester Lounge in the freedom of Hong Kong.
對比可知,中文生硬的句法正在遷就着跨越數行的英文句子。大多數中文版本中,歐化的句子和尷尬的用語比比皆是。有經驗的譯者,特別是詩歌譯者,應該都會同意這種觀察。
揣測歸揣測。治學須實證。究竟哪一種語言是原文呢?《陳君葆日記》在一封寫於一九五六十二月七日的信中提及:“黃雯醫生的詩是先用英文寫成,然後由北京人民出版社譯為中文替他出版。”然而,何達在推介這本詩集的文章中透露,他曾問過詩人這個問題,詩人的回答則是“好難講”。讀到這些不同的文字記錄更讓人疑竇叢生。譯文為何
?譯者為何?何以斷定?
宋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