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屋
因為我的面相,表面上長得很冷靜(實際上是社交反應慢),從前有些同學很喜歡扯我去玩驚險刺激的機動遊戲,純粹想測試我會不會大叫。
這測試遊戲肯定很好玩,所以同學又把我扯進鬼屋,看着我被演員扮的鬼稍微嚇了一下,同學滿意了。甚麼鬼……
但遊樂場中最吸引、同時最讓我恐懼的,其實是鏡屋——用鏡面與玻璃砌成的迷宮。現在的鏡屋不會讓人恐懼,唯美、浪漫,主打燈光Show和投影技術,星空、花海,最緊要打卡。
從前的鏡屋主打卻是體驗你自己的鏡像,哪個是反射?哪個是折射?哪個是你?哪條是真正的通道?哪兒其實是擋路的玻璃?路,到底是有,抑或沒有?我第一次進入鏡屋的經驗,也許才大約十歲,感覺得奇妙,立即覺得這是某種比喻的具象顯現。我爸是數理型人口,連玩機動遊戲都會跟我們解釋離心力與向心力問題。可是鏡屋呢?鏡屋其實是一種意象題。
你被你自身的反射所圍繞,穿過去,尋找出口,居然要一點勇氣。
這種體驗,毫不自戀,與現在的LED體驗館相去甚遠。當你成功找到出口的時候,總算鬆一口氣,這實在不是一個“遊戲”,可是卻覺得確實經歷了些“甚麼”。
在社會中,他人如鏡,是中西哲學與靈學的共通比喻。有兩三位朋友都跟我說過,發夢最害怕,夢見他人不斷叫自己的全名。那是甚麼情緒呢?夢的情緒太複雜,總之很害怕。夢見自己被叫全名然後感到很飄飄然的人,好像倒沒有遇上過。呃,夢境分不分十六型人格?
我看着你,看着他們,看着我,看着相反的我,對角的另一個我,看着與之相反的我。這些全都共生着嗎?
www.dawncheong.com
店員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