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
第C09版:新園地

(衆藝館)“駐場”的意義

“駐場”的意義

《浮生記》其實是個“駐場藝術家計劃”。

過去十多年間,澳門文化中心幾乎每年都舉辦“駐場”活動,分為“駐場藝術家計劃”、“駐場藝術創作計劃”、“駐場藝術交流計劃”三類。從手上二○○六年至今的資料來看,接近有十四次名為“駐場”的計劃,活動內容以工作坊配搭一個公開演出為主,十四次“駐場”裡香港藝術家駐了十二次。當中有些計劃長達三年製作一個演出,如“一個音樂劇的誕生”。有些同一個藝術家,以同一主題與澳門表演者發展出多部作品,如伍宇烈的“澳門故事”系列。此外,也有“一個劇本的誕生”以及“劇本翻譯工作坊”等重視學習過程而非公開演出的培訓。可見“駐場”二字的定義,對主辦單位而言,是個並不嚴謹的定義。換句話說,就是可以更多元和有彈性地策劃非一次性的節目。

必須指出的是,這些“駐場”計劃的確曾經對本地劇場發展帶來過一些新衝擊,當中比較能獲得好評的,如“一個音樂劇的誕生”、進劇場《日出》(革新版)、伍宇烈“澳門故事”系列和原創音樂劇《我要高8度》等,都是“駐場”的藝術家花了較多時間在澳門考察,跟參與者有足夠互動時間,而參與者也在作品中有較多的參與度,出來的作品有較清晰的本地元素,而且瞄準澳門劇場發展的不足或空缺,打開嶄新的視野。並不是找個導演來導齣戲,就叫“駐場”,那只能稱為一個節目製作而已。

相對過去的“駐場”計劃,《浮生記》不管選材或舞台美學上也未能帶來新視野,一些製作及技術細節上的粗糙處也是意料之外的。而在宣傳中所強調的“演員訓練”,暫時還未能在演出中看到任何成果。誰都知道毛俊輝老師在劇場界德高望重,可是只靠一個戲的排練時間,能在“培訓”上有多少發揮空間呢?

(浮生回首二十年 · 二)

踱 迢

2019-10-13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982.html 1 (衆藝館)“駐場”的意義 /enpproperty-->